他们的心里话
“我是北京新机场建设的螺丝钉”
来自成都龙泉驿的农民工李发银是四川场道工程有限公司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项目工地的一名钢筋工。参加北京新机场建设以来,李发银很少有机会回家。他说,好在公司项目部和家乡单位尽量安排,“虽然远在他乡,但和老乡在一起工作,相互照顾,相互帮助,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投入使用,李发银对奋战600多个日夜的工程满是骄傲,“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川籍农民工,但是能够参与到北京新机场的建设中,以后给亲朋好友说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目睹了这个机场是怎么一天天修起来的。”

广安鞋匠化身北京市讲解员
在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西月服务中心,有一名著名的鞋匠“刘一刀”。
“刘一刀”本名刘家奇,是一名已经“北漂”超过30年的传奇鞋匠。1965年,他出生在广安市武胜县清平镇方沟村。童年时他留下了残疾,17岁拜师学修鞋。1985年,艺满出师的刘家奇,来到北京从事个体修鞋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刘家奇如今是北京市宣讲员,已经在全市内宣讲了32场次,获得了西城区“优秀宣讲员”称号。他说,站在首都博物馆、国家奥体中心(鸟巢)的宣讲台上宣讲,“我是鞋匠’刘一刀’,我好激动、好自豪啊!”
在当天的活动上,刘家奇和工友们分享了自己从“北漂”到扎根北京的故事。他说:“进入新时代,服务好社区、社会,做出我一个四川农民工党员的新贡献。”

为首都“拂尘”的蓉姐
来自巴中的刘清蓉今年48岁,一头整齐的齐耳烫发,身上的白衬衣平平整整,现在是北京奥华美洁公司石油大院保洁项目的一线中层员工。
10年前,经人介绍,刘清蓉来到了北京,“发扬咱们四川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向老员工学习请教,干一行,爱一行,不懈的努力,自己不断进步,能力不断提高。”
此后,刘清蓉一步一步从保洁员到能带10来个人的领班、再到能带七八十个人的主管。她说,自己热切地期望家乡继续关怀支持在外的企业和务工群众,热切期盼家乡的各项建设搞得更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民的生活更美好!

教老乡坐地铁的彝族汉子
从大凉山盐源县走出来的彝族青年金国民,彝族名字叫吉古尔体。
2000年,他第一次来到北京打工,现在,他每年带400多名彝族农民工到北京务工,先后带出的彝族农民工累计达8000多人次。
“彝族同胞在外务工很不容易!”金国民回忆10多年来带领彝族同胞务工的经历,感慨万千,“有些工友要从说汉语、坐地铁教起。”

驻京办助老父亲与伤残儿子重聚
外出务工,有收获,有辛劳,也有心酸。
在“回家”活动现场,71岁的贺宗来替自己的儿子参加团聚。
贺宗来的儿子名叫贺礼兵,出生于1976年。2007年在北京务工期间不幸受伤,造成一级伤残。
贺礼兵受伤后,一度与家中失去联系。2008年7月,正是在遂宁驻京办事处的帮助下,他在北京找到了已经住院治疗的儿子。他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是驻京办为我组织了单位捐款和老乡们捐款捐物,帮我们一家人度过了严冬。”
贺宗来说,这10多年来,每到逢年过节,省驻京办都会到家中慰问,重视在京务工人员的生活,“这是对我这样一个贫困农民工家庭最大的温暖和鼓励!”

“反哺”家乡的扶贫书记发出邀请
在当天的活动上,记者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十九大代表,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第一书记、拱市联村党委书记蒋乙嘉。
在蓬溪,这位村党委书记家喻户晓,他20岁参军离开家乡,40岁退伍复员,投身商海,成为身家千万的企业家,49岁回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一干就是十年。
蒋乙嘉说,四川省委、省政府为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回川发展带动返乡创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营造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他对老乡们发出邀请,“来我们拱市村做客,看一看这里的环境,也希望同愿意到拱市村投资创业的朋友们一起开创未来,真正实现让土地充满希望,让鲜花开满村庄,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