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驻京机构动态
 
 
深圳市驻京办事处党支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十专题

 

深圳市驻京办事处党支部召开会议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2019423日上午,深圳市驻京办事处党支部书记、主任梅玉宝同志主持召开党支部全体党员会议,集体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本次学习主题是第九专题“坚定文化自信”,包含“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等9篇文章。

 

梅玉宝同志就什么是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脉络、结合我们实际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三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特别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读书与践行的重要性,分享了自己平时的学习习惯,引发全体党员的思考。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基因,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文明观,是指导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深圳的建设者,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附件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九专题

“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梅玉宝: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史,有灿若繁星的文化瑰宝,我们有世代传承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全唐诗有900卷,2529名诗人,收录了42863首诗;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易经》《道德经》等著作集中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信。要坚定文化自信,我认为,一是要不断学习,充分消化吸收,对一些文学名篇,唐诗宋词等应该背下来,背下来才会成为自己的。二是不断运用,要将传统文化为我所用,将古老的文化发掘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应用,通过运用不断提高自己。三是不断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文化,要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中断了,那么我们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我从小就喜爱唐诗,直到现在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保持着写诗的习惯,这既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继承和发扬。在传承的基础上要创新,比如,时代在发展,有些音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在写诗时仍沿用古字古音,则与时代的进步相脱节。同时通过学习和继承,不断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坚定我们热爱祖国献身国家的信心。

吴东敏: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体量上去了,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经济实力让世界震撼。但与此同时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还不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知所识所解。去年我去了趟日本京都,却诧异的以为回到了中国的唐朝,那里大街小巷都保留着唐朝的文化风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游览,也令我不胜唏嘘。这些现象让我想到了二十年前的深圳,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积攒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却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诟病为缺乏文化底蕴,是一块“文化沙漠”。当年的深圳在了解了自己的短板后,立即发奋图强、迎难而上,采取各种措施,出台多项政策,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且充满活力的“移民文化”和“创新文化”,在全国都形成了声势与影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值得我们每个人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认真钻研。我们就应该拿出深圳发展文化产业的气势与决心,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传播人,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其走向世界。

曾宇英: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人自己的理论解释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并以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该坚定社会主义文化指导思想、判断标准、发展方法、创新成果等方面的自信,使之从理论走向实践。

张爱东:人以镜转,情以事易。当进入改革深水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时候,更需要我们对于国家发展的信心和对党的信任。坚定信心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的发展、国防的强大,更需要从中华民族内部生起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融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坚定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然会激发出13亿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和民族自豪感,就如同地心引力一般,将党心民心紧紧团结在一起。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工作呢?我认为需要加强学习,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前人修身立德的经验和智慧,凝练从政为政必须秉持的道德理念和准则,不断提升为政素养。需要加强思想道德锤炼,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责任,在内心深处牢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坚定理想信念,用榜样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激励自己追求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需要加强为政能力,汲取中华文化中治国理政、为官从政的经验和智慧,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为政做事能力。

侯志宇:近几年,弘扬中华文化的电视节目有很多,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喝彩中华》、《耳畔中国》等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代表之作,文化节目正从清流成为吸引大众的主流,日益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一批文化节目引发了朗读热、诗词热,正在助推“文化热”的兴起。文化节目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当代价值,全面呈现今天中国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引导国人追求真善美,鼓舞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张万民:通过参加办事处组织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精神并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一是深刻认识文化自信的意义。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文化自信的力量越来越被重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不仅要传承和弘扬,更要坚定信心,为国家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自信的立场。二是正确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依据。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即是继往开来的发展,也是彰显党和人民开拓进取的决心。三是遵循文化建设方略和安排。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国文化立场,明确中国文化建设方向和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文化建设主旋律,充实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贡献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

谢新刚:近日,办事处党支部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第九章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我的感受如下:第一,要客观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历史孕育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又影响我们的历史进程,不管在什么阶段,中国的发展必须依托于自己的文化,这是根基,任何照搬照抄的行为,最后都可能水土不服,导致混乱甚至失败。第二,要正确看待文化的发展和演进,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发展,始终处于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状态,我们的文化某个时期处于引导世界文化的状态,某个时期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状态,我们既不用过分担心所谓“外来文化入侵”,也不应该过分强调所谓“正统”,事物总在变化之中,合适的东西总会留下乃至长青。第三,要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弘扬宣传文化,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两千年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也深埋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如果我们能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比如互联网,把这种力量激发出来,必然能够助益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刘钦:在四个自信里,文化自信是历史最为悠久,成果最为丰硕,居于灵魂性地位的自信。中华民族素来尊崇文化,正是基于这种传统,成为世界各种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然而当下,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曾经到达过的巅峰,没有成为“文化”输出的大国。快餐文化、简单低端初级的文化产品,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节目还有大量受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迈入新时代“强起来”的征程中,我们要自觉地增强责任担当,举起社会主义文化旗帜,身体力行去学习文化、宣扬文化、传承文化,摈弃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地加深自己的文化积累、文化沉淀,从文化自信出发,坚定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和自觉,成为心理上、精神上“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回顾历史长河,道路、理论、制度从某种程度上都会“时过境迁”,随着社会发展成为历史的一段,唯有文化长青,唯有文化穿越千年,历久弥新。

方木清: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例如咱们中华民族悠久的节日文化传统,是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在忙碌了一年,回家乡团圆,走亲访友送上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热热闹闹地过节日。清明节,是我们上山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或英雄烈士的哀思。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可以划龙舟,吃粽子,劳逸结合。中秋节,又是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月品月饼,品美酒,其乐融融。对于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民俗文化,所以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文化。

赵文俊: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方面做了阐述。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政治是骨肉,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我们几千年绵绵不断的文明,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我们老祖宗留给人类的智慧宝库,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以坚持文化自信、提升文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分不开,我们应该更认真地学习、更努力地提高自己,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张春燕: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文化理念、价值判断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日常遵循但不自觉的价值判断体系、日常行为准则,并不断滋养着我们民族的心灵。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内化成中华民族的特性,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徜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我们不但能够积累知识、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还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热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提高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能力,学以致用。

刘国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不可能发展,也没有未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文化,就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礼敬和传承,是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营,同时,也要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和借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是事关文化安全,是事关民族精神。

王斌:文化自信的内涵,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文化自信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思维力、先导力、潜移力、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孵化力、和谐力、和合力、感染力,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灵魂,必将无所适从。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王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其内核是价值追求。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于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关于如何建立文化自信,我认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通过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工作专业知识水平,这样不仅可以建立文化自信而且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工作。文化自信一旦确立起来,就将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形成高尚的伦理道德、正确的行为操守、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具体实践中规范、制约和激励我们的行为,通过建立文化自信更可以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从而全中国,全社会,全民都会因为建立了文化自信,从而而更繁荣,和谐,幸福。

王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我的体会是:要学会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以其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我们要坚持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在全社会层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把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内涵传播到全世界,为全球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30日
主办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事处与综合管理司党委 版权所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2006 京ICP备05034951号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 邮 编:100017 投稿邮箱:bgsdw@ggj.gov.cn
本页面最佳浏览分辨率为 1024 X 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