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驻京机构动态
 
 
四川省驻京办事处举办川籍务工人员中秋聚会

          四川驻京办事处举办川籍务工人员中秋聚会

在北京这座拥有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里,几十万四川籍务工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和韧劲儿扎下根来,为新北京建设添砖加瓦,也成为这个城市最温暖的一道风景线。

中秋、国庆将至,在北京打拼奋斗的大部川籍务工群众不能返乡与家人团聚。9月21日,140多名川籍在京务工群众代表在北京的“家”——四川省政府驻京办事处欢聚一堂,畅叙亲情乡情,喜迎佳节到来

  

 

家乡:最牵挂的地方

“北京高楼又起来了,向建设者们致敬!”在活动现场,省政府驻京办致敬的标语让工友们十分感动。

“乡亲们,来照张全家福!”迎着初秋的阳光,140多名川籍在京务工人员代表在镜头前展露出幸福的笑容,来自凉山州的彝族务工群众代表金国民还特地穿上了民族特色服装。

在浓浓的乡情、熟悉的乡音中,座谈会俭朴而热烈。

来自成都龙泉驿的农民工李发银,今年53岁,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项目工地的一名钢筋工。他激动地说“中秋是团圆的节日,这里大家的乡音乡情,让远离家乡的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家乡党委、政府的牵挂,感觉很温暖,很感动!”

我省21个市(州)驻京联络处的代表一一向在京务工群众代表介绍家乡的变化以及下一步发展重大战略规划。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名为“新时代、新四川”以及各市(州)的宣传片。

省政府驻京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李天满说,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广大川籍在外务工群众十分关心,要求政府驻京机构倾心倾力倾情为广大川籍在京务工群众服好务。

来自遂宁市蓬溪县的蒋乙嘉听了李天满的话,感慨地说:“这说到我们心坎上了。”

蒋乙嘉19岁当兵,复员后放弃了部队安置,从装卸工、井下矿工做起,从长春到内蒙古、从沈阳到北京,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后,2007年他把北京的公司交给妻子打理,作为遂宁市“农村优秀人才回引”工程中的一员,回到了故乡。十年里,他带领村民修路、治水、调产业结构、建新村,拱市村从蓬溪县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首批小康村、四川百强名村。

2017年,蒋乙嘉当选为十九大代表。“让土地充满希望,让鲜花开满村庄,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是我为村里定的发展目标。”他深情地说,“家乡是我最牵挂的地方!”

亲人:我在他乡很好

48岁的刘清蓉,四川巴中人,到北京务工已有10多年,现在是北京奥华美洁公司石油大院保洁项目的中层员工。发言中,她回顾了自己从保洁员、领班,一步步成长为管理七八十人的主管的历程。她说,这一路走来,同事的支持、乡友的关心、家乡的关怀,是支撑着她一步步走过艰苦历程的动力。

广安市武胜籍农民工刘家奇,1985年来到北京。“记得刚到北京我有点不适应,冬天刚摆下摊,就冻得周身哆嗦,嘴角、手指开裂出血。”他对自己在月坛社区摆摊修鞋的情景记忆犹新。靠着四川农民工的诚实肯干、吃苦耐劳,刘家奇从一名修鞋匠,成长为街道服务中心的一名正式服务人员,荣获过“月坛社区让我感动的身边人”“月坛社区便民服务优秀志愿者”和“月坛街道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2000年,金国民从凉山州盐源县来到北京打工。4年后,他首次从盐源县带领6名老乡到北京务工,现在每年带出400多名彝族农民工到北京务工,前后累计达8000多人次。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带领的彝族农民工先后参加了奥运工程、天安门广场维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速滑馆、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和北京大兴新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为首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家乡发展出了力。

 

驻京机构:架起连心桥

当天,在京川籍务工群众代表和省市驻京机构负责人共同启动了“四川务工群众之家”微信服务公众平台,将务工群众和驻京机构联接起来。

省政府驻京办劳务处处长许可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川籍在京务工和创业人员有近百万人。”今后,驻京机构将通过微信把家乡变化、返乡创业政策、务工信息等推送给大家;务工群众遇到维权救助、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等困难,也可以通过微信向驻京机构求助。

微信二维码公布后,在场的工友们纷纷拿出手机扫码。工友们表示,“这下找'娘家人'就更方便了。”

  

“这是我们凉山的苦荞茶!降血脂的。”“攀枝花的芒果好吃!”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都兴奋地找到老家的产品。家乡的味道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天涯明月共此时。团聚中,一些工友在视频连线中和家人见面,当大屏幕上出现老父亲、老母亲、儿子、女儿,亲人的问候让在场的一些工友们忍不住泪流满面。

“爸妈!你们身体还好吗?”

“儿子,你最近学习怎么样了?是不是又调皮了?”

浓浓乡情之中,在京务工的工友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一刻,京川比邻,京川情深!

  

他们的心里话

“我是北京新机场建设的螺丝钉”

来自成都龙泉驿的农民工李发银是四川场道工程有限公司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项目工地的一名钢筋工。参加北京新机场建设以来,李发银很少有机会回家。他说,好在公司项目部和家乡单位尽量安排,“虽然远在他乡,但和老乡在一起工作,相互照顾,相互帮助,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投入使用,李发银对奋战600多个日夜的工程满是骄傲,“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川籍农民工,但是能够参与到北京新机场的建设中,以后给亲朋好友说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目睹了这个机场是怎么一天天修起来的。”

   

广安鞋匠化身北京市讲解员

在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西月服务中心,有一名著名的鞋匠“刘一刀”。

“刘一刀”本名刘家奇,是一名已经“北漂”超过30年的传奇鞋匠。1965年,他出生在广安市武胜县清平镇方沟村。童年时他留下了残疾,17岁拜师学修鞋。1985年,艺满出师的刘家奇,来到北京从事个体修鞋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刘家奇如今是北京市宣讲员,已经在全市内宣讲了32场次,获得了西城区“优秀宣讲员”称号。他说,站在首都博物馆、国家奥体中心(鸟巢)的宣讲台上宣讲,“我是鞋匠’刘一刀’,我好激动、好自豪啊!”

在当天的活动上,刘家奇和工友们分享了自己从“北漂”到扎根北京的故事。他说:“进入新时代,服务好社区、社会,做出我一个四川农民工党员的新贡献。”

    

为首都“拂尘”的蓉姐

来自巴中的刘清蓉今年48岁,一头整齐的齐耳烫发,身上的白衬衣平平整整,现在是北京奥华美洁公司石油大院保洁项目的一线中层员工。

10年前,经人介绍,刘清蓉来到了北京,“发扬咱们四川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向老员工学习请教,干一行,爱一行,不懈的努力,自己不断进步,能力不断提高。”

此后,刘清蓉一步一步从保洁员到能带10来个人的领班、再到能带七八十个人的主管。她说,自己热切地期望家乡继续关怀支持在外的企业和务工群众,热切期盼家乡的各项建设搞得更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民的生活更美好!

    

教老乡坐地铁的彝族汉子

从大凉山盐源县走出来的彝族青年金国民,彝族名字叫吉古尔体。

2000年,他第一次来到北京打工,现在,他每年带400多名彝族农民工到北京务工,先后带出的彝族农民工累计达8000多人次。

“彝族同胞在外务工很不容易!”金国民回忆10多年来带领彝族同胞务工的经历,感慨万千,“有些工友要从说汉语、坐地铁教起。”

   

驻京办助老父亲与伤残儿子重聚

外出务工,有收获,有辛劳,也有心酸。

在“回家”活动现场,71岁的贺宗来替自己的儿子参加团聚。

贺宗来的儿子名叫贺礼兵,出生于1976年。2007年在北京务工期间不幸受伤,造成一级伤残。

贺礼兵受伤后,一度与家中失去联系。2008年7月,正是在遂宁驻京办事处的帮助下,他在北京找到了已经住院治疗的儿子。他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是驻京办为我组织了单位捐款和老乡们捐款捐物,帮我们一家人度过了严冬。”

贺宗来说,这10多年来,每到逢年过节,省驻京办都会到家中慰问,重视在京务工人员的生活,“这是对我这样一个贫困农民工家庭最大的温暖和鼓励!”

   

“反哺”家乡的扶贫书记发出邀请

在当天的活动上,记者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十九大代表,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第一书记、拱市联村党委书记蒋乙嘉。

在蓬溪,这位村党委书记家喻户晓,他20岁参军离开家乡,40岁退伍复员,投身商海,成为身家千万的企业家,49岁回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一干就是十年。

蒋乙嘉说,四川省委、省政府为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回川发展带动返乡创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营造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他对老乡们发出邀请,“来我们拱市村做客,看一看这里的环境,也希望同愿意到拱市村投资创业的朋友们一起开创未来,真正实现让土地充满希望,让鲜花开满村庄,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5日
主办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事处与综合管理司党委 版权所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2006 京ICP备05034951号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22号 邮 编:100017 投稿邮箱:bgsdw@ggj.gov.cn
本页面最佳浏览分辨率为 1024 X 768